
4月25日,由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与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专家联谊会联合主办的“交叉创新·链动共生——生命科学未来产业创新研讨会”在成都举行。研究院产业委员会主任、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专家联谊会会长李进,研究院院长、PI来鲁华等30余位专家人才、资方代表参会,围绕生命科学未来产业发展开展深入研讨与交流。
本次活动旨在构建互动平台,促使四川生物医药领域“产学研医”各方开展深度交流、借鉴和学习。活动聚焦生命科学未来产业的发展态势,分享最新科研成果、技术进步与市场资讯,以“交叉创新”重塑产业逻辑,以“链动共生”激活生态势能,为成都建设国家生物经济先导区注入新质生产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从技术应用“跟随者”向原始创新“引领者”转变,在生命科学未来产业全球竞争中树立“成都标杆”。

“前沿交叉生物技术孵化空间”揭牌
与会人员在研究院科学家张延松博士的专业引导与讲解下,先后对研究院展厅、公共技术平台及实验室进行深入观摩,全面了解研究院在生物技术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技术装备及创新实践。

随后,与会嘉宾参观了研究院打造的“前沿交叉生物技术孵化空间”(以下简称“孵化空间”)。研究院产业委员会主任、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专家联谊会会长李进和研究院平台公司成都燕蓉生物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负责人傅晓燕共同为孵化空间揭牌,助力更多“早小硬”科创企业加速研发、成长壮大。

傅晓燕对孵化空间作了系统介绍。她表示,本孵化空间以“聚焦‘生物技术前沿交叉领域’”为核心定位,配备七大公共技术平台,同时入孵企业可随时与研究院12个PI实验室科学家互相交流,从而提供全链条科研技术支撑。孵化空间以“高标准遴选机制+生态化赋能”为特色,通过“技术领先性+产业转化潜力” 双轨评审机制,及链接北大、成都高新、产业界、投资界稀缺资源的生态供给,培育具备颠覆性创新能力的项目,助力成都抢占生命科学未来产业制高点。
专家共话产业增长新动能
李进为研讨会致开幕词。他表示,未来产业的原始创新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协作与支持共生。我们希望搭建一个四维融通开放的未来产业对话平台——纵向贯通聚焦围绕“基础研究-技术攻关-研究开发-场景应用”的创新链,横向链接“高校-院所-企业-医院”的生态圈,实现既分享实验室里的最新发现,也探讨产业端的实际需求;既关注技术本身的突破,也思考如何跨越从论文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期待今天的思维碰撞能够实现认知层面、实践层面和生态层面三个维度的突破。

在主题演讲环节,三位专家分别从临床信息、药物开发产业协同及基因编辑技术突破角度,揭示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变革路径。参会专家对演讲内容从药物安全性、知识产权保护等角度进行热烈提问、探讨。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副研究员许小平以《基于临床样本信息的肿瘤化疗增敏及抗纤维化策略研究》为题,分别分享了以CDK7作为靶点开发抑制剂从而提高肿瘤化疗敏感度,以及蛋白X阳性的纤维化疾病治疗和疤痕干预的临床转化潜力,同时邀请产业界专家进行合作。

成都先衍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万金桥在《破局与共赢:小核酸新药创新与产业协同机遇》演讲中,剖析了小核酸药物在靶向治疗领域的独特优势。他指出,企业虽然具有项目运营方面的优势,但在某些关键技术突破难以独立完成,比如在肝脏靶点的探索方面,期待与研究院朱健实验室进行合作。

研究院科学家贺博聚焦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性挑战,系统阐释了研究院伊成器实验室开发的基因编辑脱靶效应检测技术,并表示希望与成都当地企业合作,助力成都基因编辑药物研发。

在主题讨论环节,来自成都先导、盈创资本、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等单位的与会专家聚焦“成都生物医药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突围之路”,围绕政策支持、技术创新、生态构建与市场拓展展开讨论,勾勒出区域产业跃迁的实践路径,为成都生物医药领域以创新生态突破发展壁垒的战略智慧。

下一步,研究院将持续广泛联动产学研医各界创新力量,充分释放“全链条赋能+交叉融合”的创新生态优势,着力将“前沿交叉生物技术孵化空间”打造成硬科技孵化的“强磁场”和“加速器”,培育一批具有颠覆性创新能力的“独角兽”企业,持续推动成都生物技术原始创新突破与产业能级跃升,为成都建设国家生物经济先导区注入强劲动能,打造具有全球显示度的生命科学创新标杆。
